“致敬1953”工艺美术展在京开幕 近200件作品再现中国民间生活之美 世界热推荐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间:2023-05-09 04:53:12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93岁高龄的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在“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开幕式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颁授仪式上致辞。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见证人,常沙娜在致辞中鼓励在座年轻一代的工艺美术创作者要把握住中国工艺美术的传统精神,并与时代一起进步、创新,把古典的智慧、美学和技艺在当代发展下去,让世界看到中国民间生活的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大屏幕上播放着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壁画的影像片段。常沙娜自幼随父亲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被称为“敦煌的女儿”。195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常沙娜在染织美术系任职,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作为海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曾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设计,以及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许多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资料图】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在致辞前向台下的常沙娜表示感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两名参观者在一件瓷塑作品前驻足。

1953年,“为了解民间美术工艺品生产的现状,从而促进有步骤地改进和发展,以适应今后广大人民生活的需要”,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筹备委员会通过对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普查,收集整理了不同省市、民族的9000余件作品,近3000件被展出。70年后,为致敬该展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馆藏中选出了170余件套当时的展品,加之展览说明书、明信片等文献资料再次展出。展览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3号展厅展出至8月30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参观者在陶瓷作品前驻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参观者在拍摄一只来自云南建水的双耳四方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1953年张光宇设计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纪念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两名参观者在拍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与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相关文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参观者在拍摄一件织绣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图书文献区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一组陕西泥哨。陕西泥哨又称“娃娃哨”,是一种低温陶玩具,多描绘戏剧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有关中社火和秦腔人物的造型特点,经模具制作后加以彩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参观者在拍摄陕西泥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5月8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现场,参观者在观看一套山水纹漆盒。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