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视角 | 为何影视改编选择了这些作家?
来源: 烹小鲜      时间:2023-06-17 07:56:43
这是鲜喵的第2191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凌云
Pengxx01·鲜视角
被青睐的作家为什么是他们?

近年来,影视改编有了一种趋势,那就是从侧重作品开始向专注作者转变。

在IP热席卷影视行业之后,头部作者的作品更是备受哄抢,众多耳熟能详的网文IP纷纷被改编成电视剧。在这股影视改编的热潮中,有些作家的作品始终被影视公司看好,持续的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影视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表示,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容易成为影视改编的宠儿。

某些作家更容易被影视公司青睐,这种情况已经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上越发突出。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熟年》,就改编自作家伊北的同名小说。烹小鲜注意到这已经不是伊北的小说第一次被改编为电视剧,早在2021年就有一部《小敏家》和观众见面。但是哪类小说在市场上更容易受到青睐,哪些作家的作品会被持续影视化却是人言人殊。在这里,不妨以几位和影视改编关系紧密的作家为例,看看在电视剧领域,拥有哪些特质的作家更受欢迎。


(资料图)

题材抓得好,改编跑不了

文学创作是一个寂寞的过程,特别是偏于严肃文学的创作,能被影视改编挑中,实在是一个很低概率问题。

以《熟年》的作者伊北来说,在他身上,能看到那种长期写作最终耕耘出结果的创作路径,但更为重要的是,伊北高度关注现实生活,对创作题材有着敏锐观察。

早在2013年,他的作品就开始发表在豆瓣阅读上,一部接着一部,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逐渐成熟,无论是题材还是文笔,伊北都是越写越好,直到《小敏家》被拍成电视剧。这部由周迅、黄磊主演的电视剧,一经推出,就让伊北的知名度上了台阶。

《小敏家》写现代都市家庭和婚恋问题,敏锐地捕捉到了独立女性和照顾家庭这种两难处境。伊北把笔触放到都市女性的困境中去,勾勒这种微妙的平衡感,把精神独立和情感需求等问题做了不错的展示。

《熟年》作为一部聚焦中年人群体的电视剧,围绕着一家几代人展开。这类故事在题材上就有着吸引观众的基础,房子、养老、婚变……这些元素放在一起,俨然一部中国家庭的“浮世绘”。

伊北还有一部小说也将影视化,那就是《小日子》,这部作品同样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润。《小日子》的关注点在于独生子女,同时还加入了悬疑元素。能看出来伊北的创作在不断添加新内容,但是其核心就在于对生活的观察,这也是他的小说能够被持续改编成电视剧的重要原因。

可见作为影视改编的基础,题材是先声夺人的。就像《三体》成功之前,市场上流行的是“国产科幻剧没有观众”,可一旦这种观点被证伪,那大量的科幻剧改编自然接踵而至。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影视改编挑中,首先得研究好作品题材。

只要保持专业水准

就不怕涉及领域多

和伊北专注题材的创作不同,作家阿耐的创作属于那种跨度很大的情况。

很难用几个标签简单概括阿耐的作品。她既能写得出历史背景深沉、时间段线长的年代小说,也能写得出情感细腻、家长里短的作品,风格多变,文字抓人,属于当代作家中不多见的存在。

网络文学中能够拿到“五个一工程奖”,《大江东去》是开了先河的。这部以编年体结构撰写的小说,直指改革开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更是连拍两部,其现实主义基调和对时代精神的还原都为人所称道。

《不得往生》写改革开放早期民营企业的野蛮生长,基于原著改编的《风吹半夏》拍出了那股蓬勃的生命力,也拍出了那些阴谋和算计。

《都挺好》写原生家庭,剖析所谓“中国式家庭关系”。电视剧由倪大红饰演的苏大强,成了多少观众又爱又恨的存在。

《欢乐颂》写五个性格各异的女性,涉及职场、阶级差异、性格缺陷、金钱关系等等,迅速成为爆款,电视剧更是一部接着一部往下拍,今年已经播出了《欢乐颂4》,下一部正赶在跟观众见面的路上。

阿耐的每部作品里,都会涉及一定的专业性,无论是职场的生存法则还是企业运转的规矩,它们不那么深奥,但是一定让人觉得有专业性。这种对自身作品的坚持,让阿耐的小说始终保持着看点,不存在整体垮塌的情况,题材可能五花八门,但是专业程度始终如一。这种专业性,对于影视改编来说,尤为珍贵。

深耕同一领域多年

钻研到极致就是王者

在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领域,马伯庸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人物。

马伯庸的写作,是用海量的细节去还原某段历史,然后塞入自己的虚构与想象。自从创作以来,马伯庸的小说就和历史紧密相连,他能把枯燥的历史叙述得有趣,也能把虚构的故事讲得一本正经,这种融合的功力加上他始终在历史题材领域钻研,最终成了该领域绕不过的作家。

《长安十二时辰》写一个发生在唐代都城长安的故事。马伯庸查阅了大量书籍,在笔下勾勒出了长安的各个坊市,把故事的发生时间压缩在短短的一天中,相当于带着读者在24小时之内游荡了一遍长安,感觉非常奇妙。

《风起陇西》则是把视角放到了三国那段历史,将现代谍战与之嫁接,形成了独特的故事风格。借由历史唤起读者的熟悉感,同时又将悬疑感拉满。《两京十五日》写明代大臣于谦和皇帝朱瞻基之间的一段历史。在《明史》里,这本是史书中的寥寥几笔,但是马伯庸把故事放在其中,以一种真真假假的方式讲了出来,虚构了一种历史的可能。

马伯庸最新的长篇小说《大医》同样也将被改变为电视剧,这部中医题材的小说,涉及了众多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小说涉及中国近代公共医疗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作品放在当下,自然平添了一份现实的厚重感,于情于理,都会成为电视剧改编的宠儿。

可以说,马伯庸这种写作简直是影视改编的模板,海量的细节提供了服化道的依据,紧凑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张力,所以马伯庸这些小说在改变成电视剧之后,既有服化道上的考究,也有情节上的吸引力,自然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的爆款剧集,很难有影视公司会拒绝这样的小说改编。

除去作家本身特质

市场因素不可忽视

除了这些来自作家本人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促使两者互相吸引吗?当然有。

首先,出版的文本经过了编辑、市场的层层筛选,质量上更可靠。原著如果有一定销量和影响力,那就首先圈定了一批原著粉,有助于前期的传播。

其次,在剧集领域,马太效应始终存在。一旦一部作品获得市场好评,随之而来的就是进行追加改编,这种追加可能是针对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能是针对成功作品进行系列化开发,各种续集、前传以及衍生剧集等等。

以刘慈欣为例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两种现象。先说前者,在因为雨果奖走红之后,刘慈欣的作品开始被日益关注,等到电影《流浪地球》大获成功之后,刘慈欣其他作品的版权也纷纷被拿下,以至于在科幻这样的垂直领域,只要贴上刘慈欣的名号,就有观众愿意为之买单。

再说后者,像《三体》电视剧大获成功之后,腾讯视频宣布了将开发其衍生剧《史强传》,这就是依托原著,将有魅力的角色加以挖掘,从而形成新的作品。《三体》本身就是一部架构庞大的小说,在此基础上进行衍生创作,既能吸引原著粉,又能减少创作的不确定性。

有了以上这些原因,影视公司很难不主动对优秀作家伸出橄榄枝。当一次合作成功之后,绑定自然会持续。对于影视公司和作家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双赢之道。

注:全文图源网络

-END-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